骑行是一项主要靠下肢发力的运动,也会对膝盖造成一定的损害。例如膝关节劳损,这主要是由于长时间无休息的骑行而造成的,膝关节无休止的反复屈伸、扭转,关节面不断地撞击、摩擦时间久了就会形成磨损性损伤。更有甚者会导致“髌骨软化症”,主要表现为软骨肿胀、碎裂、脱落,最后股骨髁的对应部位也发生同样病变。
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骑行前、中、后期需要具备的系统认知,希望大家能够科学锻炼,感受骑行的乐趣。
01将自行车调配至适合的状态
首先,要根据身高选择合适的自行车尺码,并尽量做好调试,以下是不同身高对应的自行车尺码。
14寸-150-160,15寸-155-165;
16寸-160-170,17寸-165-175;
18寸-170-180,19寸-175-185;
20寸-180-190,21寸-185-195。
然后要调整车座高度,车座高度要匹配骑行者身高,人站在车旁,车座位置在自己腰带下方一拳的位置即可。
最后,脚踏会影响骑行时双腿的姿势。为使发力平衡,需将脚趾处最宽的地方放置在脚踏上。两侧的脚踏需要分别指向3点钟方向和9点钟方向。
对于膝盖骨已经感到不适的骑行者,可以把调高坐垫或向后调车把。如果膝盖内侧受伤了,那就调低坐垫或向前调车把。需要注意的是,一点点的调节就能对骑行感受产生很大的影响,所以不要大幅度调节。
02做好充分的热身运动
热身可以适当的拉长肌肉群,提前适应高强度运动,同时能够减少运动后产生的酸痛感。骑行前的热身主要应包括腕、 踝关节运动、大腿腱拉伸、体前屈拉伸等。
01掌握正确的骑行姿势选择合适自己的骑行姿势,蹬车主要由腿部发力,大腿发力通过膝盖传递给小腿,因此大小腿之间的角度会影响膝盖受到的压力。一般来说,骑行时踩到底时,腿部稍有弯曲,大小腿间的角度在140°-160°之间是最合适的。
当大腿小腿之间的角度较小时,大腿传递给小腿的压力会更大,膝盖承受的力比大腿发出力要多几倍。当大腿小腿的角度较大,接近180度时,膝盖所承受的力便会小很多。
02保持适合的踏频踏频高了对心脏负荷大,低了对肌肉关节负荷大。踏频训练是一个长期的有意识训练过程,正确的状态是在高踏频下仍然保持身体的平稳,不至于由于踏频的提高而产生身体的左右摆动和上下跳动。
日常骑行中,每分钟60-80转之间的频率是最合适的状态,而专业自行车骑行者可能会达到每分钟90转。切记不要大盘小飞,会对膝盖造成较大伤害。
01放松肌肉
使用泡沫滚轴有助于减少膝盖受伤的频率和水平。按期做一些按摩也能减少肌肉酸胀和枢纽梗塞的状况。
02在不骑行的时候注意肌肉的锻炼
强大的肌肉群可以有效保护膝盖关节。静蹲、深蹲都是很好的强化膝关节周边肌肉的方式。
03骑行强度需适量
骑行结束后,有疲惫感是正常的,但若三天后还是感到不适,那就可能是运动过度。过强的骑行运动对半月板、关节滑膜、关节润滑液都有很大的影响。训练强度应循序渐进,使骑行强度与体适能相匹配。
策划制作
策划:HANNAH
监制:HIMMEL
图片来源:HANNAH